查看原文
其他

学长,你认真讨论的样子真好看 ——共学班工作组讨论的小剪辑


学长,你认真讨论的样子真好看

——共学班工作组讨论的小剪辑


 

编者按:

中国文化溯源共学班3000人,若干名三年制的学员在各个小组担任学长,也会碰到困惑或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,他们的对话,透着认真积极的味道,实在值得剪辑出来。

 

 

XM:

我们群有同学是一个华德福教育的创办者,想请教一个问题,不知道有哪位学长老师可以帮忙回答一下呢: 

“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华德福教育结合起来,无缝对接?”

 

LJ:

@XM 我不懂华德福,中国文化精髓也都还是这两年才开始有一点学习。群里的其它学长们更有发言权。只是想分享自己的一个观点,如果两件事想进行结合,需要在自己对两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,答案就会浮现。听听别人的建议会很好,但真要能有效实践,还是要自己对两方面都深入理解才行。

 

RH:

@XM 我也遇到和这位老师同样的问题,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想法:

如何真正把华德福教育本土化,也一直是我、还有很多老师探索的问题。一开始接受华德福培训,更多的是模仿和学习,在幼儿园阶段本土化的部分更多是素材和内容。但随着工作的深入,不由得探问那一年又一年重复的节日庆典后面更深的意涵是什么?教学当中用的素材,源头是什么?什么是真正的本土化?这些问题无法避开,不断地涌出来叩问自己的内心。作为幼儿园老师,我知道小孩子是和环境合一的,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,老师也是环境的一部分。反观自身,对中国文化的了解,除了课堂学习过的古文,其他完全是空白,在这些年本土化的教学中,更多是素材和形式。所以来到辛庄学习就是为了把自己本土化,如果作为一个老师,不了解中国文化,不热爱自己的文化,没有把文化里面的精神活出来的话,首先自己在精神上没有立足点,是无法把教学真正本土化的,说到这里好惭愧,昨天听讨论课,孝就是把文化传承下去,继续努力学习 。 

LJ:

华德福本土化后走得更远,沉浸在精致的模仿里的华德福越走越累。

 

ZH:

@RH 经历跟你类似。一开始进入华德福学校,是抱着本土化的想法,在实施过程中,有很多矛盾困境。一开始只是简单置换,比如用中国童话替换格林童话,中国创世故事与西方的都兼顾。东西方节日都过之类。后来越来越多疑惑,不确定。我停了下来。回头好好读经典,参加三年制学习,希望明白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并活出来 ,带着清晰和自信,重新上路。本土化,我以为是用中国文化来化,根还是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。所以还应该去研究学习传统中国的教育之道。所以,最后要做的是人的教育,可能要跨出华德福、本土化这样的疆域。

 

JM:

我对人智学和中国文化都没有学透彻,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还不是时候。这两个内容都很精深,还想持续深入学习下去,因为从中都受益良多。

 

但我觉得自己在华德福教育里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是:太想做好,有许多形式上的追求,一直向外,反而把自己的感觉丢了。

 

到辛庄上三年制,学习传统文化,第一堂课就是行益老师的“觉”,一直不停向内,让我把自己的感觉找回来。这一年和他人、世界的关系越走越顺畅。

 

所以目前,传统文化这条路适合我。

 

XF:

我想起一个场景来,教室里孩子们不是很安心,当老师在“管”学生的时候,老师左说右说,学生们没什么改变;当老师回到自身,回到自己时,孩子们慢慢地都回到自己那里,老师没用一句话。

 

LX:

@ZH 是的,现在我发现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学校开始大胆尝试,突破华德福本土化的概念,自成一家,这个敢突破就来自对传统文化的自信!

  

XF最后的补充:

 不敢随意,只以我的一点感悟交流分享一下吧。说结合呢,就要先弄清各自是什么,先明辨其质,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,像庖丁解牛,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什么,华德福教育的根本是什么。桃树、杏树?但我们一下子说不清,还容易引起歧义,所以,说简单点,找共同之处。我们看华德福教育做得好的老师是什么样子,中国文化中可以行得通行得好的人是什么样子,从此可以一窥端倪。资深的华德福教育导师,明察秋毫,自信笃定,仁爱宽和,等等。中国文化中尤以圣贤为我们的目标。不能相比,却有一点共通之处,在于感和通,一体之仁。都是自觉的人! 通此方向的事,都可以结合。所以法无定法,有信,有愿,有行,才可。 



END





给两个链接了解更多 :


2020年课程招生简介

三年制招生说明会现场直播回看


——— / 想看更多好内容,请关注它吧!/ ———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